Search

收到一封大學老師的演講邀約,希望對大四畢業生有所啟發影響,老師希望我演講我在2016年的著作《走自己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收到一封大學老師的演講邀約,希望對大四畢業生有所啟發影響,老師希望我演講我在2016年的著作《走自己的路,做有故事的人~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》。

因為講酬微薄,學校也遠(距離其實還好),老師其實也做了被婉拒的心理準備。

我想了想,沒有婉拒,也沒有答應,而是提供一個建議方向。

我也放部分內容,請未來想邀請我演講(或講課)的大學老師,一些建議參考。

或許,這也是不少講者的心聲。

至少,這是我最低限度的要求,要讓一場演講有影響力,在學生腦中燒錄一些重要影響,有些事先的準備是必要的。

其實我的經驗來自過去的失望。因此這幾年我開始婉拒,或是提出要求,願意配合的老師,也許壓力大,但是現場的效果應該都是精彩的。

當然仔細思量之後,也有很多老師無法配合,我們也就隨緣。

因為只不過是一場演講,需要這麼費功嗎?

其實也看我們希望學生得到什麼?

真正的學習,不是到現場才開始。

費心思準備的過程,也許才是真正的學習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通常我不會去大學演講。除非邀請的老師做好準備,讓學生不是被動來聽,而是已經帶著期待、做好初步功課,甚至已經準備好問題來跟講者互動。

例如學生已經事先閱讀我的書,或是透過分組閱讀我的書,並進行小組討論,對我有大致了解。

否則講者來到現場,還要花時間自我介紹、吸引學生專注投入(當然講者本來就需要做好準備),但是學生沒有任何準備,當然對未來是被動且茫然,更對講者不禮貌。

但這是老師們需要做好的事情。我花了事先準備,以及移動時間,加上現場的演講,我希望得到什麼?如果看到一群茫然的眼神,我大概也會失望的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不要溫馴的走入良夜,奮力捕捉消逝的光明。出發就是改變,以熱情為導?
View all posts